查看原文
其他

投资中的泡沫与范式转移

丨 Odyssey 丨 投资兔子洞 2022-08-08

1


   

泡沫的含义

投机者希望后来投机者的新入资金推高而产生收益,而非看好该资产本身能产生的价值。

2


   

范式转移的含义

“范式” 类似 “理论框架”。“范式转移”类似 “新理论替代旧理论”。

范式转移在本文的含义是——新事物替代旧事物的过程中,资产价值骤然推高。

3


   

泡沫与范式转移的特征

1962年托马斯·库恩在《科学革命的结构》中提出范式转移的同时,引入了一个重要的概念——「不可比性」(Incommensurability)

恰好,这也是泡沫的重要特征——「这次不一样」。无论是乐视、还是亚马逊、抑或刚诞生的 iPhone,均声称自己无法用传统的思维理解。

科学革命的结构如下:起先,是具有一个范式和致力于解谜的常规科学;随后,是严重的反常,引发危机;最终,由于新范式的诞生,危机得以平息。

...... 

在革命和范式转换过程中,新的思想和主张无法与旧的做严格的比较。即便是同样的用词,它们的真实含义也已改变。

——《科学革命的结构》



4


   

泡沫与范式转移的伴生

"那些聪明人开始做的事情,傻瓜放到最后做"。换言之,先有光彩夺目的灿烂辉煌,才有东施效颦的拙劣模仿。

1637 年荷兰的郁金香狂热、1720 年英国的南海泡沫和 1720 年法国的密西西比泡沫被称作近代欧洲的三大泡沫,其中南海和密西西比指的是英国和法国分别成立的两家「特许公司」。

三大泡沫的诞生背景是横跨两个世纪的巨无霸特许公司——荷兰东印度公司。时隔近四百年,荷兰东印度公司的市值依然能够和当代最大的二十家公司市值之和比肩。

在有史以来市值最高的公司榜单上,法国密西西比公司和英国南海公司紧随荷兰东印度公司之后。同处世界贸易蓬勃发展的时代,同是国家支持的垄断特许公司,密西西比和南海却成了泡沫的代名词

牛顿被南海泡沫血洗之后感叹——“我能计算出天体的运行轨迹,却难以预测人心的疯狂”。

荷兰东印度公司持续带来了近两个世纪的惊人回报

如果没有范式转移的案例颠覆人们的认知,人们又怎么会在泡沫面前放弃常识?范式转移与泡沫相伴相生,并且,相似

5


   

泡沫和范式转移的重叠

如果一项资产,可以交易给别人时的价格比只能自己持有时的价格更高,那多出的价格就是泡沫

举个例子,一栋房子你愿意付一千万来买,可能因为你觉得卖给别人可以卖两千万。要是现在这栋房子不能交易了,你还愿意出多少钱买呢?如果只愿意出一百万块钱,那么九百万都是泡沫。

范式转移可以把资产的价值推高,但泡沫可以把同一个资产的价格推得更高。

Howard Marks 写道,

拥有更好的技术、更佳的盈利前景以及成为行业颠覆者的企业,其价值并不是无限大的。因此,尽管他们在商业上取得成功,但作为投资标的,他们也有可能被定价过高且变为高风险投资

......

在投资中,正确的估值往往介于无限价值和毫无价值这两个极端之间。

泡沫可以是与范式转移相似的资产,也可以叠加在同一个资产上。因此,市场往往将以下音符不断重演:

  1. 范式转移的榜样引发人们对泡沫的追逐。

  2. 追逐泡沫的后果使得人们对泡沫心有余悸。

  3. 对泡沫的恐惧令人们对下一次的范式转移避之不及。

6


   

为何范式转移难以鉴别

6.1


   

人类的理解力有限

巴菲特早年曾给贝佐斯出过不少建议,依然错过亚马逊。王兴和张一鸣是曾经老乡兼同事的好友,王兴也未曾预见到字节跳动的革命。

技术原始发明者也未必有眼光看好自己技术的应用前景,电报,电话,电影,留声机,无一例外。

投资中的信号与噪声讨论过,市场定价中充斥着噪音,人群的精力和理解力有限,无法鉴别所有的噪音和信号。

范式转移意味着旧有的思维框架完全失效,人们需要投入大量理解力以修正思维框架、补充知识、越过壁垒,才能窥探一二。甚至在真正理解这些变化和复杂矛盾的逻辑后,人们可能会发现这并非范式转移,而是泡沫

6.2


   

人类天然认知缺陷

人类大脑的天然缺陷也在阻碍鉴别范式转移的过程。为了避免被信息过载淹没,我们的大脑需要对海量信息进行过滤,并且几乎不加思索地飞速判断出哪些重要信息值得关注。

于是,人们更容易注意到每一件事情中符合自身信念的那部分细节,并忽视违背我们自己的信念的信息。下图展现了人们数不胜数的认知偏差。

比如,同一支股票,A看涨,B看空,两人都能找到很多条看涨或看空的理由,甚至对于同一条股票资讯,两人能够得出相反的解释。

6.3


   

范式转移自身的缺陷

范式转移的早期,必然有着各式各样的缺陷。比如 iPhone 诞生前几年,全行业乃至全市场口诛笔伐其容易摔碎、单品价格极高、输入键盘手感不好、信号不好、待机时间过短等等。

一方面,一些“缺陷”是特点而不是问题,只是在旧框架下被视为缺陷,比如易碎、低续航。

另一方面,一些缺陷可以随着技术的成熟而得到改进,比如信号。

更重要的是,一些缺陷会被更有价值的特性掩盖,比如没有实体键盘、昂贵的价格。

范式转移自身的缺陷,结合人们大脑的天然偏见,更加弱化了人们的辨别力。

7


   

如何发现范式转移

错过亚马逊和今日头条,并不影响巴菲特和王兴在其能力圈内理解并抓住了范式转移。重要的不是错过了什么,而是抓住了什么。

任何一场革命性的改变都不会是均匀的到来的,与「技术采用周期」类似,人群分为五个接受的阶段。

阶段 1:早期市场(发明家)

阶段 2:早期市场(技术发烧友)

阶段 3:早期主流市场(实用主义者)

阶段 4:后期主流市场(保守主义者)

阶段 5:滞后使用者(怀疑主义者)


阶段 1:市场忽略(嗅得先机者投资)

阶段 2:市场否定(部分投资者觉醒)

阶段 3:市场争论(怀疑、信仰均增)

阶段 4:市场狂热(消息面一边倒)

阶段 5:市场崩盘(袖手者庆幸)

在范式转移的投资中,越早进入当然回报越大——但对应的难度也极高。

  1. 早期,比如在一美元可以买到 1300 个比特币的时候,比特币对绝大多数人属于“未知的未知”——不是听过而不了解,而是没听过而不了解。

  2. 在随后的市场否定阶段,除非身临其境,否则获取信息、理解框架,验证缺陷等等成本均极高。

  3. 在市场争论阶段,由于正反方的争论,全景式的展现了几乎所有信息。此时收集信息、理解框架、验证缺陷的成本大幅下降,人群要么拒绝新事物,要么倾向购买类似新事物而价格更低的资产。然而,便宜货的价值可能比价格更低,新事物的价格虽比之前更高,却仍不足以反映价值

  4. 空头被事实的发展击垮,人群接受了新范式。“一夜暴富”的传说和人性的贪婪吸引了大量参与者。所有人不计价格地买入,买入一切新范式下的资产。

  5. 即使资产是好资产,但是价格太高了。缺乏新入资金接盘,资产价格开始崩盘。普通大众认为这是“一地鸡毛”,袖手旁观者自诩市场验证了自己永恒的悲观论点,而价值投资者开始低价收购资产

对于价值投资者而言,第五个阶段是合适的入场期。而对于范式转移的投资者而言,第三个阶段恰到好处的 “难度收益比”意味着这是最适合发现范式转移的时期


也许,我在说特斯拉。

也许,我在说以太坊、比特币。

也许...

References

Pic1https://dutchreview.com/culture/history/how-rich-was-the-dutch-east-india-company/

Pic2: https://www.fool.com/investing/general/2012/08/22/a-history-of-ridiculously-big-companies.aspx

Pic3https://www.linkedin.com/pulse/big-cycles-over-last-500-years-ray-dalio/

Pic4: https://betterhumans.coach.me/cognitive-bias-cheat-sheet-55a472476b18

Pic5https://www.linkedin.com/pulse/big-cycles-over-last-500-years-ray-dalio/

Pic6: https://www.newyorker.com/

Pic7: Crossing the chasm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